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普洱茶 > 正文

2012年五谷丰收普洱茶(五谷丰收普洱生茶)

作者:admin日期:2022-12-18 05:36:42浏览:39分类:普洱茶

今天给各位分享2012年五谷丰收普洱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五谷丰收普洱生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普洱茶中的谷花茶喝了对什么有什么好处呢?

要说明“谷花茶”,首先要明白“谷花”的意思,谷花:即谷子开的花。

在江南茶区谷子一般于农历七月三日开花,继春茶、二水(夏茶)之后,第三次采摘的茶成为“谷花茶”。

与其他的茶区别不大~

茶叶性味甘,苦,微寒,是我国传统的天然保健饮料。人们已经发现茶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达500多种,其中主要成分有咖啡碱、茶多酚、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维生素、脂质、有机酸等有机化合物,还含有钾、钠、镁、铜等28种无机营养元素,各种化学成分之间的组合比例十分协调。

适度饮茶对人体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它能提精神、去疲劳、助消化、能消炎杀菌、防治肠道传染病,能防暑降温,解渴生津。

合和昌的普洱新品“时和岁丰”这个名字挺特别的,有什么寓意吗?

“时和岁丰”这个名字出自苏轼《论赏罚及修河事》里面的“太宗皇帝每见时和岁丰,雨雪应时,辄喜不自胜,举酒以属群臣。”意思是四时和顺,五谷丰收,合和昌这款茶定位很高,寓意也很好,算是一款重量级的普洱茶。

五谷杂粮跟普洱茶一起喝可以吗

建议分开喝,会影响消化,毕竟一个是淀粉类的,一个是茶水,偶尔一两次没关系,希望采纳哦

普洱茶的常识

基础知识篇

1.什么是普洱茶?为什么称为“普洱”?

为统一对普洱茶的认识, 2002年6月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举行的2002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由国内和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20多位茶叶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普洱茶的概念作出了明确界定:普洱茶是原产于滇南、滇西澜沧江流域,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经晒菁后为原料,气蒸压制成型的各种紧压茶和散茶,经一定时间贮存演变而成,或经人工渥堆发酵后加工而成的普洱紧茶和普洱散茶。而"普洱"一词是因思茅地区的普洱县(原普洱府)地名而得。其实,普洱府在元朝称"步日部",在元朝建立初期,因宫廷常用普洱茶,成吉思汗便问大臣普洱茶产自那里,因谐音缘故,把"步日部"传为"普洱府"。干隆元年(公元1736年)清政府在普洱府道设茶局统一管理茶叶的制作和贸易,普洱府成了普洱茶的集散地,从此这个云南小镇也因普洱茶而名扬海内外。

2.普洱茶是绿茶还是红茶?

普洱茶既不是绿茶也不是红茶。虽然从汤色上看,"生普洱"的汤色和绿茶的汤色相似,"熟普洱"的汤色和红茶相似,但因普洱茶的本质特点(自然转化、越陈越香、可以长期存放、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实用功效)及独特的制作工艺,与六大茶类各不相同,因此将普洱茶定为特种茶。

3.普洱茶属于我国十大名茶吗?

是的,普洱茶作为茶的始祖,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不仅成为了我国的名茶,还因它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和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丰富的健康功效,赢得了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国家和地区饮茶爱好者的赞誉,所以说普洱茶还是世界名茶。

4.普洱茶为什么能够收藏?

如今,陈年的普洱茶不仅成为茶艺爱好者追求的目标,更成为了收藏家的新宠。究其原因:一是自然环境造就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普洱茶树生长在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生长着极其丰富的植物资源,仅高等植物有7000多种,普洱茶树和这些植物在森林里共同生长,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并充分吸收了这些植物的有用成分;二是历史长河成就了普洱茶的功德和美名;在茶界有这幺一说:普洱茶的历史就是中国茶叶的历史。普洱茶从出现到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云南西双版纳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山高水险,在古代交通极为艰难,茶叶的外运全靠马帮牛帮,形成了著名的茶马古道,普洱茶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三是加工工艺决定了普洱茶"陈性循环"的特性。陈性循环,使普洱茶存放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洱茶年代越久,品质越优,价值越高越珍贵的特性。四是产量有限。普洱茶养胃、清热、降血脂及软化动脉等功效已被医学界所证实,其降脂减肥,可饮可藏的特性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和追求文化品位的需求,普洱茶消费人群将会迅猛增加,优质普洱茶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经过年年的饮用消耗,能够存留到一定年限的茶更是稀少,因此存放越久价值越高。

5.什么是“乔木”、“灌木”,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普洱茶有乔木和灌木之分。一般而言,乔木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大树,它高大、粗壮,树高3-10米,树龄在500-1000年以上,树叶长20多厘米,叶宽10多厘米,叶片厚,生长在海拔1000-2000米以上地区,那里终年云雾缭绕,土壤腐质层厚度达数米,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呈原始生态状,由于和其它树木如樟树、参树等混合生长,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天然抗虫害能力,不需打药施肥,内含物质极为丰富,且经久耐泡,但是产量少,价格高。而灌木呈树丛状,主茎不发达,丛生、矮小,树高1米左右、树龄3-40年,叶长7厘米左右,叶宽4厘米左右,叶片薄,一般种植在海拔几百米-1000米的地区,呈单一品种成片集中种植,无天然抗虫害的能力,土地相对有机物含量低,需人工施肥,目前推广种植的均是这个品种。

6.什么是"生普洱"、"熟普洱"?

生、熟普洱茶是以发酵方式区分的。"生普洱"是指以晒青毛茶为原料压制成各种紧压茶后,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但尚未完成转化的茶。如勐旺茶叶公司生产的青饼班章古茶树饼、古山攸乐乔木饼、景迈青饼、易武正山、布朗山生态茶等。"熟普洱"一般是指以晒菁毛茶为原料通过渥堆发酵,人为地将转化的时间缩短,使生普洱的口感由苦涩转化为甘甜、纯厚,汤色由金黄色转化为栗红色、褐栗色等。我们通常称这类茶为熟普洱茶。如勐旺茶叶公司生产的75726、72626、贵妃贡饼、宫廷缘饼和各类散茶等。生茶自然转化后也可称为熟茶,其实,生、熟普洱茶就是以是否完成转化来区分的。

7.如何区分生熟普洱茶?

区分生熟普洱一般从外观的颜色、口感、汤色、叶底等方面来区分:

名称

生普洱(一般十年以下)

熟普洱

外观

条索匀称,颜色是墨绿色,香味是清香(生)

条索紧密、颜色是深褐色,香味是熟香(熟)

口感

苦涩、回甘、生津、唇齿之间留有清香、樟香(生)

甘甜、滑厚、细柔,上好的熟茶还含有陈香、参香、枣香等口感丰富。(熟)

汤色

桔黄色、浅红色、晶莹透亮(生)

褐红色、暗栗色、红浓剔透(熟)

叶底

淡青色或栗色充满鲜活性(生)

暗栗或黑色,没有鲜活性(熟)

8.什么是春茶、夏茶和谷花茶?

春茶、夏茶、谷花茶是按采收时间区分的。2-4月间采收春茶,茶树经过冬眠后,内部储存了许多营养成分。以清明节后15天内采收的春茶为上品,多采一芽一叶,芽蕊细而白,叶片较肥壮厚实,毫毛较多,叶片脉络细密,叶缘锯齿不明显。春茶香气高、滋味鲜醇、汤色桔黄透亮,是一年中加工普洱茶最好的原料,也是茶厂原料收购人员最忙碌的季节;夏茶于5-7月间采收,这时是西双版纳降雨量最大、雨水最集中的季节,所以也称雨水茶,和春茶比较,滋味、汤色及茶叶等级相对较差,杆粗叶大、叶片薄老叶多,叶缘锯齿明显,苦涩味重。另外,因雨水频繁晴天少,无法进行晒菁,只好将大部分夏茶经烘菁加工后制成绿茶;秋茶于9月末至11月初采收。那时正是丰收季节,谷花飘香,田野一片金黄,故称谷花茶。这时的天气晴爽,乔木茶树上的嫩芽白毫尖上透着一点金黄,这时的茶口感纯和,味淡香如荷。谷花茶采摘的时间短,产量少,是茶中珍品。

9.生、熟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有区别吗?

生、熟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是根本不同的。生普洱茶传统制作过程是:杀青---揉捻---晒干后进而压制成各种紧压茶,令其在自然存放中缓慢发酵陈化。一般的茶厂只要保证原料的品质和能将各茶山的茶菁按消费者的喜好进行拼配即可生产。而熟普洱茶则不然。简单的讲,熟普洱茶的制作过程就是:杀青-揉捻---干燥-增湿渥堆-压制成品-干燥脱水。但在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是极高的,除温度湿度要求外,它对生产环境、水质、酵种等都有严格的要求,熟普洱茶的工艺技术是茶厂的核心机密。目前能批量生产优质熟茶的厂家及少。

10.什么是晒菁、什么是烘菁?

新鲜茶叶采摘回来后经杀青、揉捻、摊凉在竹席上在太阳底下自然晒干形成晒菁毛茶,成为制作普洱茶的原料,它可以长期存放。而将新鲜茶叶用烘干机进行脱水干燥后的原料称为烘菁,这种方法制成的茶品香味比晒菁的茶高,但它有保质期,不可长期存放。严格上讲这种原料是不能用于制作普洱茶的。

11.普洱茶是如何分级的?

普洱茶可按高、中、低档分等级。高档次茶如:金瓜贡茶、极品砖(饼)茶、贵妃贡饼、宫廷缘饼、礼茶、特级;中档次茶如:72626熟饼、易武正山青饼,一级、三级砖茶,沱茶、一级到五级散茶;低等级是六到十级的散茶。茶叶采摘时,叶和芽同时采,一般从茶树枝条的尖往下采摘到第三叶:一叶一芽的采一芽、二叶一芽的采一叶一芽、三叶一芽的采二叶一芽。分级时,级别高的芽多,级别低的叶多梗多。

12.普洱茶级别越高,越好喝吗?

这个问题不能笼统的讲,首先人与人的喜好是各不相同的。普洱茶级次不同,口感也不一样。级次高的茶口感细腻、滑润,属温柔型,级次低些的茶则往往茶气足,有股子霸气,属粗旷型。其次,由于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特性,存放时间长的级次低的茶就要比级次高的新茶好喝,价格也要贵的多。

13.普洱茶的级别不同功效上有什幺区别?

如果同一类的茶树,(例如都是乔木茶树)主要是口感不同,所含成分及含量基本是一样的,功效也相同。

14.普洱茶饼号为72626、75726等各代表什么?

由于普洱茶品种繁多,其不同年代不同配方生产的茶品又各有不同,为使各厂家生产的茶品有统一的识别标志,70年代初由云南省土畜产公司进行了编号。开头的前两位数字代表个产茶地区茶品的麦号,第三位数字代表茶菁配方,末尾数字代表茶厂。如:72626熟饼,72代表72年时制定配方,6代表第6号茶菁配方,2代表勐海茶区, 6代表勐旺茶叶公司。

15.普洱茶用什么包装较好?

总的原则是,卫生、透气、无杂味。一般讲普洱茶在存放期间还是用传统的棉纸及竹制容器包装为好,因为棉纸透气,便于茶的转化,还能在转化中吸收竹子的香气。在饮用前或饮用过程中可放入紫砂罐或陶罐中,既能防止杂味的入侵还可让茶在罐中继续完成转化过程,有些人为了美观用塑料纸包装,是不可取的。

16.普洱茶包装上为什么没有生产日期?

这个问题一直是很多初次接触普洱茶的人士提出的问题。在商品上标明生产日期是现代商品所必有的,因为绝大多数商品都有保质期或使用年限。普洱茶它从远古走来,延续着一个自然古老的历史文化,它制作加工的方法和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使它没有过期之忧。这在让我们品味普洱茶时多了一个趣味话题外,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17.包装纸上的茶印有什么作用?

最早生产普洱茶时,没有包装纸,只是在茶饼的面层压一张印有标志的方型纸(称为内飞或内票)以示生产者和生产时期。后来随着市场发展勐海茶厂、下关茶厂、勐旺茶叶公司等厂在包装纸上印上了红印,蓝印,后来其它厂家还添加了绿印、黄印,以作为茶厂名称,生产年代的标识。

18.什么是干仓、湿仓普洱茶,有何区别?

将普洱茶存放在干燥的仓库里(湿度在80%以下),让其缓慢自然陈化,转化为"陈香"的品质,这种茶叶称之为"干仓普洱茶"。 而"湿仓普洱茶"是为了使普洱茶快速转化,将普洱茶放入潮湿不通风的地方,加快其发酵的过程。但这种方法在转化的过程中会发生霉变并产生有害物质,不仅口感不好,而且印用后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19.普洱茶表面的白霜是什么?

它是茶叶本身氧化酵素发生作用的结晶,俗称"单宁"。味苦,具有消炎的作用,是茶物质逐渐氧化的结果,在学术上称这种现象为自然氧化作用。

20.普洱茶树的鲜叶是绿色的,为什么转化后会变成红色?

不错,普洱茶的鲜叶采摘时及晒菁加工后都是绿色的,但它完成转化后茶叶和汤色都变成了红色。这是一种化学变化,也称氧化过程。其中“酶”的发酵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专家认为茶叶变红是三种现象的结果:茶叶本身的氧化现象、酶促作用和微生物的参与下完成的。

云南有多少少数民族?

1、壮族

2、水族

3、阿昌族

4、拉祜(hu,四声)族

5、布朗族

6、布依族

7、普米族

8、蒙古族

9、独龙族

10、景 颇 族

11、纳 西 族

12、僳(li)僳(su) 族

13、哈 尼 族

14、基诺族

15、满族

16、藏族

17、白族

18、瑶(yao)族

19、彝(yi)族

20、纳西族

21、回族

22、德昂族

23、怒族

24、哈尼族

25、佤(wa,三声)族

26、傣(dai) 族

壮族

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548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0万,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在1965年统一族称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仅云南就40多种,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

云南壮族和广西壮族同源,是我国历史较悠久的一个民族,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居住在今广西云南的壮族就和当时中原人民有了较为密切的交往。壮族人民在历史上就善于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种植水稻,妇女则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壮族还以唱山歌闻名,山歌言词婉转、讲究押韵、富有感染力。山歌有讲述历史的古歌,传授生产技术的“生产歌”,以及“酒歌”、“情歌”。民歌主要是“苦歌”,如“长工歌”、“妇女苦情歌”等。壮笔还善舞,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鼓舞”,节奏鲜明,舞步雄健。

水族

水族现有人口34.59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荔波、都匀、独山等县,广西北部也有少量分布。云南有7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富源、彝良,是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新识别出来的。

云南省的水族和贵州三都的水族本为一族,该源为"百越"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由于早年迁入云南,与居住在三都的水族长期脱离,语言、习俗等不尽相同。

受邻近布依族、壮族、苗族、彝族的影响,文化习俗多与布依族相仿。用汉语、汉文。原有"水书",仅巫师占卜时使用。婚姻为一夫一妻制。老人受尊重。

阿昌族

阿昌族现有人口2.77万人,云南有2.76万人,主要聚居在滇西陇川县户撒乡和梁河县遮岛、大厂两个乡。阿昌族是云南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由古代的“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远在公元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流域。

公元五、六世纪后一部分向西南迁移,定居在陇川、梁河等地,元明后称为“峨冒”,今户撒地区自称为“蒙撒”、“蒙撒禅”、“衬撒”,梁河地区则自称为“汉撒”、“阿昌”,解放后统一定名为“阿昌”。阿昌族有语言无文字。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多数阿昌男子会讲汉语和傣语,有的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

阿昌人所生产的“户撒刀”名闻中外。制宝刀的阿昌人性情却十分温和,刀不离身的小伙子,身上会时时带着一只音色优美的三叶箫,行路途中,劳作间歇,或是遇着意中人,便会吹起三叶箫,箫声枭枭,悦耳动听。

拉祜族

拉祜族现有人口41.1万多,其中云南有40.8万人,主要分布在澜沧、孟连、耿马、沧源、勐海、西盟等县。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盖羌人,“拉祜”是自称,是用火烤虎肉吃的意思,故拉祜族被称为“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人系统,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拉祜"是用火烤吃虎肉的意思,因而拉祜话被称为"猎虎的民族"。

拉祜人民喜欢歌舞,年节期间,集体跳舞,通宵达旦。

布朗族

布朗族共有人口8.2万多人,云南有8.1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勐海县的西定、巴达山区,那里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之一。其余散居在临沧地区的云县、双江、镇康和思茅地区的澜沧、景东、墨江等县,唐代称“朴子蛮”,元代称“蒲人”,明清称“濮满”、“苞满”等,这些都是同音异字的族称。

布依族

布依族现有人口254.5万,主要聚居在贵州,少量在四川。云南有3.4万多人,居住在罗平、富源县的布依族地区,少量在师宗、马关、河口等县。布依族由古代越人中的“骆越”及后来的“僚人”逐步发展形成,五代时称“都匀蛮”,明清以来称“八番”、“仲苗”、“仲家”、等,自称“布依”、“布饶”等。云南的布依族是从贵州的凯里和广西迁来。

布依族妇女善于纺织和刺绣,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色调淳朴、图案独特,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

普米族

普米族现有人口2.96万人,云南有2.93万人,90%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宁蒗、丽江、维西、永省事等县,旧称“西番”。

普米族原是西北青藏高原的游牧部落氐羌人的支系,公元八世纪左右,逐渐南移至川、康一带,公元十三世纪中叶,由部落首领率众加入蒙古解放军队,随忽必烈入滇。普米族自称“普米英”、“普日米”、“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也称有“博”、“巴苴”等。1960年定名为普米族。

殷勤礼貌、热情好客是普米族的传统美德。大年初一这天,他们会到村口争相邀请素不相识的地路人到家里作客,由于大家都把能请到客人当作是一件吉祥快乐的好事,有时候会因为来往的行人少,就出现了几家争抢一个客人的热烈场面。若是行人请不到,就请村里那些有德才的人。如果还请不到,就到山上“请”一块石头回家作“客”。

蒙古族

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万余人,其中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随忽必烈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后裔。

云南蒙古族人民善于农耕和渔业,并从事划船运输和土木建筑。

云南的蒙古族通用独特的通海蒙古语(卡卓语),语言与内蒙古语言比较,有特殊性,与附近的汉、彝语比较有差别,又有共同点。

独龙族

独龙族现有人中5800多人,云南省有5500多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聚居在贡山县的独龙江两岸。史称独龙族为“俅人”或“ 人”。

独龙族内部分为50多个父系氏族,每个父系氏族中又划分成若干个兄弟民族。独龙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以家族公社为中心的原始共产制,共同生产,共同占有生产生活资料。家族长负责处理协调,族人共耕,儿媳轮流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头平均分配。族人之间亲善友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独龙人信仰万物有灵。男着"麻布短衣",女着"短衣长裙"。通过交换解决装饰品。妇女用着色的藤皮作发箍,上缀白银泡、贝壳和铸币,戴手镯和珠子;男的常戴兽角表示擅于狩猎和勇武.

景 颇 族

景颇族现有人口12万人,云南有11.8万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州。景颇族中有景颇、高日、蒙友、载佤、浪峨、布拉等支系,主要使用景颇和载佤两种方言。据本民族历史传说,景颇族先民最早居于青藏高原,约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南迁,到十七世纪以后才逐步定居在缅甸北部和德宏等地。唐代的“裸形”、“寻传”部落即其先民。

景颇族喜欢饮酒,嚼草烟、槟榔。景颇族热情好客,对猎获物和祭品都有"见者一份"平均分配的习惯。景颇族的服饰:

妇女穿黑色短上衣,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 脚上带裹腿、腰、颈、腕戴有涂过红、黑色漆的藤圈。盛装时上衣前后及肩上都钉有很多泡泡,颈上挂银项圈、银链子,带银耳环和银手镯。男子喜穿黑色对襟短上衣、裤腿短而宽,头上课以黑或白包头。外出时必挂棉麻织 成的挂包和长刀。

景颇族家庭为父系一夫一妻制,女子在婚前有性生活的自由。景颇人认为万物有鬼魂,遇到不祥之事就要祭鬼。部分信仰基督教。景颇族的歌舞庆典叫:"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每逢庆祝五谷丰收,迎送亲人与宾客,婚嫁大礼,都要举行不同规模的目脑纵歌,它代代相沿,成为景颇族传统的盛大节日。

纳 西 族

纳西族现有人口27.8万多人,云南有26.5万多人,主要聚居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宁蒗、永胜、维西、中甸、德钦以及四川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量分布。纳西族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支系有渊源关系,古文献里记载的“牦牛夷”、“摩些蛮”、“摩沙夷”指的就是纳西族的先民。其自称叫“纳”、“纳西”、“摩梭”等。

生活在宁蒗县泸湖畔的摩梭人,现在仍保存着母系社会的遗风,女性在家庭中地位比男性高,家庭中一般以年长或能干的妇女当家。男女不娶不嫁,实行走婚,双方关系以感情来决定相处的时间的长短。

僳 僳 族

僳僳族现有人口55.74万多,云南有55.71万人,其中将近一半的人聚居在云南西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丽江、保山地区和迪庆、德宏、楚雄、大理等自治州。

僳僳族为氐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僳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僳僳族能歌善舞,每到收获、结婚、也猎和盖房等时节,他们都要尽情地歌舞。僳僳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

僳僳族人待客热情,礼仪也十分特别.遇有佳宾.主人端来一大碗酒,与客人各用一只手共捧互相搂着脖子和肩膀同饮“合欢酒”。此时,盛情的主人会悄悄地把碗向客人一端倾斜,以使客人能多喝一些酒,借此表示自己的敬意。

哈 尼 族

哈尼族共有125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24.8万多人,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有“卡多”、“ 尼”、“碧约”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至今仍在村村寨寨蔚然成风。无论见到熟人或生人总是笑脸相迎,亲切问候。老人处处受到尊敬和照顾,平时在家里,儿子、儿媳、孙子、孙女总要拿最好的食品给老人吃,吃饭时让老人坐上席。在全寨性的节日和会餐活动中,第一口肉要请全村辈份最高的老人吃。平时谁家杀猪,都要请长者到家里做客。在长者面前,后生不能翘二郎腿,否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人们对小孩也很关心,就连称呼也用“阿黑然古”(亲爱的小弟或小妹之意)。

过去哈尼人一直沿袭着古代遗留下来的"抢婚"的习俗。抢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男方亲属相中姑娘之后,不经媒约提亲,也不让男女双方认识交往,便组织一帮小伙子把姑娘偷抢回来,由男方家长或亲戚主持,让他们结为伉俪。

另一种情况的抢婚,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进行的,双方相互爱慕,他们将自己的心愿告诉了家长。男方已备礼品请媒人多次到女方家登门求婚,但女方家长百般阻挠,不愿成全女儿的婚事。儿女们为反对长辈对婚烟自由的束缚,便合谋策划出"抢婚"的喜剧。

基诺族

基诺族现有人口1.8万余人,主要聚居在景洪市的基诺山区,其余分散在景洪、勐海的一些地方。

基诺族尊敬长老,每个村寨都有一个“卓巴”(寨父),一个“卓生”(寨母)管理村社事务。

基诺族宗拜太阳,在基诺人的背心上,绣有太阳的图案,能分辨村寨的主要饰物枣背包上,也绣有太阳的图案。太阳鼓是基诺族的重要法器,太阳鼓舞是基诺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太阳鼓的正面似一轮太阳,鼓身插有17根木管,象征太阳的光芒,基诺人在除夕敲之,据说能带来吉祥。人们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反映出对太阳的虔诚和崇拜。

满族

云南的满族是清朝初年吴三桂率清兵入滇时迁徒来的,后来一部份满族迁回北方,一部份留在了云南,在抗日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又有许多满族来到云南,主要在城镇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贸易。

过去,满族男子留发梳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清代满式服装流行到全国,现在与汉族服式一样。

满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过去实行族内等级婚,后来限制放松,可以与汉族通婚,也可同各种民族通婚。

古代满族信仰节萨满教,分为管祭祀的家萨满和跳神的萨满。以后在同汉族的长期相处互相影响,相互学习中,满汉两族人民的共性愈来愈多,从宗教文化、到生活习惯和传统节日等、都没有多大区别。

藏族

藏族现人口459.3万,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四省和其他地区。云南又主要聚居在迪庆州,少数散居在丽江、怒江等地、州,有11.1万多人。 藏族聚居在高原,那里海拔较高,幅员辽阔,雪峰连绵,山峦起伏,风光神奇而壮美。传说藏族最初是由“神猴”和“岩魔女”结合而产生的。据史料记载,藏族源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羌人,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而发展成今天的藏族。

藏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俗节日带有鲜明的高原印记。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是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糌粑由青稞或豌豆炒熟之后磨制而成。酥油茶是把砖茶熬出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饮,食物多有肉食和奶制品,不少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文化绚丽多姿,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其歌舞、音乐、戏剧、绘画都有独到的特色。《格萨尔王传》是举世著名的英雄史诗,不仅是全世界最长的诗,情节也较生动。

白族

白族共有160万人,其中云南省134万人,80%以上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

白族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现在习俗部分与汉族相同。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如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望夫云》、《蛇骨塔》、《鸟吊山》、《慈善夫人》等。音乐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调”、“霸王鞭”等。另有从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 ”,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雕龙画凤,坚固结实,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远近闻名。

瑶族

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人,分布于广西、广东、湖南、贵州和云南等省、区。云南现有17.3万人,主要分布在河口、金平、马关、富宁、文山、麻栗坡、邱北、元阳、绿春、红河等地。此外,勐腊、景东、江城等地也有少数分布。

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大约在隋代,居于现在湖南、湖北一带的瑶族和苗族已分化成两个族群。云南的瑶族是明、清以后分别从两广和贵州迁入文山境内的。以后又发迁到红河流域和墨江、勐腊等地。

云南的不少瑶族不仅会说本民族的语言,还兼操汉语、壮语和苗语,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全省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尤以楚雄、红河两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历史悠久,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其《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自称他称不下一百余种,主要的有诺苏拨、纳苏拨、聂苏拨、改苏拨、撒尼拨、阿细拨等,解放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彝是鼎彝的“彝”,从汉文字义上来讲,有庄重古老、丰衣足食之美意。

纳西族

纳西族现有人口27.8万多人,云南有26.5万多人,主要聚居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宁蒗、永胜、维西、中甸、德钦以及四川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量分布。纳西族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支系有渊源关系,古文献里记载的“牦牛夷”、“摩些蛮”、“摩沙夷”指的就是纳西族的先民。其自称叫“纳”、“纳西”、“摩梭”等。

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使纳西族文化享誉世界。流传至今的两万余册“东巴”经典,记载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巴”文化对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纳西族十分重视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今天仍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

生活在宁蒗县泸湖畔的摩梭人,现在仍保存着母系社会的遗风,女性在家庭中地位比男性高,家庭中一般以年长或能干的妇女当家。男女不娶不嫁,实行走婚,双方关系以感情来决定相处的时间的长短。这种独特的婚俗,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控究其中的秘密。

回族

全国回族有860万人,其中云南有52.2万多人,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全省所有县市几乎均有回族居住。

回族源于唐宋时期的西北“回纥”、“回鹘”、“大食”诸郡。元世祖忽必烈攻灭大理国后,任命回回人赛典赤为行省长官,以后才大量迁入。元世祖忽必烈率军攻陷大理后,有不少中亚、西亚和新疆等地的回族军民和贵族来云南定居。元朝时在云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军、政、财、文大权的赛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回族普遍使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住房、服饰等也与汉族大致相同。在云南农村的回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兼营小商业和手工业,生产工艺水平都比较高。

绝大多数的回民信仰伊斯兰教,遵循教规,风俗不吃猪肉,以牛、羊、鸡肉为食。

回族节日主要有"尔仪"(开斋节)、"古尔邦"(宰牲节)和"圣纪"(圣会)等。

德昂族

德昂族现有人口1.54万多人,云南有1.53万人,主要分布在潞西、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县,居住极为分散。德昂族原称“崩龙”,这一族称始于清代,系他称,现改称“德昂”,系自称。其先民与瑞的佤、布朗等同为“百濮”中的一支。德昂族种茶历史悠久,有“古老茶农”之称。

德昂族由于方言和服饰的差异,又分别称“红德昂”、“花德昂”、“黑德昂”等。

怒族

怒族现有人口2.7万人,云南有2.6万,主要分布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福贡、贡山及兰坪县的兔峨乡。此外,迪庆州的继西县也有少量分布。由于长期与僳僳族相处,怒族人普遍会说僳僳语。贡山、福贡两县的怒族,是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自称“阿龙”和“阿怒”,在古代就与独龙族有亲属关系。原碧江县的怒族自称“怒苏”,被认为是唐代“庐鹿蛮”的生裔。这两部分来源不同的怒族先民,长期居住在怒江峡谷内,互相交往通婚,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

怒族非常讲究礼貌,团结互相。在路上无论遇到熟人或生人,都会主动让路并致问候。有客人来访,全家起立鞠躬相迎,临别要再三挽留后送到寨边的大路上。一家碰到因难则全寨相帮。

怒族善于演奏乐器,瑟琶和口弦较普及。青年男女谈恋爱,不是用语言来交谈,而是靠“达变”和“拟力”两种怒族乐器来“弹”。这两种乐器音域广,表现力强,怒族青年自小就要学习,如果大了还不会,就会被认为是笨,他有可能连对象也找不到。当怒族小伙向姑娘求爱时,首先向她弹响怀中的“达变”,“叮咚”地向她倾诉心中的秘密。女青年听到求爱,会吹起“拟力”以作答。双方可以提问、讨论,相互交换意见。从思想到生产、生活等各种问题都都可以“弹”,他们都能够从对方的曲调和音色中理解其中的含义。据说有的青年从认识到结婚都不说过一句话,完全靠音乐来沟通,从中可以反映出他们对音乐的独到之处。这种独特的恋爱方式,也许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哈尼族

哈尼族共有125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24.8万多人,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有“卡多”、“ 尼”、“碧约”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称为“乌蛮”。

哈尼族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至今仍在村村寨寨蔚然成风。无论见到熟人或生人总是笑脸相迎,亲切问候。老人处处受到尊敬和照顾,平时在家里,儿子、儿媳、孙子、孙女总要拿最好的食品给老人吃,吃饭时让老人坐上席。在全寨性的节日和会餐活动中,第一口肉要请全村辈份最高的老人吃。平时谁家杀猪,都要请长者到家里做客。在长者面前,后生不能翘二郎腿,否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人们对小孩也很关心,就连称呼也用“阿黑然古”(亲爱的小弟或小妹之意)。

佤族

佤族共有人口35.1万人,其中云南有34.7万多人。主要聚居在沧源、西盟两县,双江、孟连、澜沧、镇康等县亦有分布。佤族的先民在先秦时期便是“白濮”族群的一支,唐代称为“望蛮”、“望苴子”、“望外喻”;明代称“古刺”、“哈刺”;清初称“卡佤”等。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有四种方言。

佤族男子善于雕刻。在佤族村寨,无论是屋脊上,还是祭祀用品,或是公用大房子的墙壁上,都雕刻有人物或动物的图案。

佤族热情好客,客至以水酒相敬。佤族男女普遍皆纹身,男子多在颈下、胸前、脊背和四肢绘刺花鸟、牛虎图案,妇女则在颈下、胳臂和腿上绘刺各种形状的花草。

傣 族

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临兴的耿马、孟定,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有自己的历法、语言文字,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音乐、舞蹈、民歌、民间传说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响甚广。傣族主要聚居在热带、亚热带的平坝地区,村寨多临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户一座竹楼,竹篱环绕,果树、翠竹掩映,环境十分优美。四周田地肥沃,特产丰富。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爱歌舞。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上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 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邹记普洱的普洱茶的发展史

据云南地质史研究:大约在1.8亿年前,中生代侏罗纪云南就已是露出海面的陆地,滨临暖海,地貌起伏不大,当时还处于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阶段,被子植物尚未出现。到1亿年前的中生代后期至7千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许多被子植物开始在这里发生、滋长、演化,出现了花果,许多山茶科近缘植物也都在这里繁生,为茶树物种的孕育形成创造了条件。

茶树在3~7千万年前诞生于云南三江地带,随喜马拉雅山运动的进程,生态环境变化,而进行传播,和多样化过程。1千万年前出现开远古猿,170万年前出现元谋猿人,30万年前出现新人,1.5~2万年前进入神农时期,在神农时期以前的宾川羊树村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茶果,那时,也可能是人茶相遇相识的早期。神农时期是采集农业时期,后期是农耕时代的开始,帮崴古茶树证明,云南的古人是茶树的驯化人和最早的栽培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云南的古人,正是这个神农。

东晋.常琚《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其地东至鱼腹,西至帛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周武王率南方八个小国伐纣王,八国之中就有濮、矛、均为云南民族,元江就是濮水,是云南人的先民濮族的中心区,矛族居住于今日之云南牟定,经历史考证,濮人是云南最早的种茶民族。献给周武王的茶,很有可能是云南茶。《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平夷县,郡治 津,安乐水,山出茶蜜(平夷为今之富源县)。

晋.傅巽《七海》载:“蒲桃、宛李、齐柿、燕栗、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这里列举的是一系列中外名优土产,南中即云南,茶子不是茶树种子,而是园形或块状的紧茶。中国秦始皇规定,嫔妃的头饰物后加子,后来女儿,名家学者,人造物、自然物的单体,都加子,茶子是指人造的园形或块状茶叶,南中的茶与大宛国的花红,山东柿子,河北板栗,三峡红桔,印度冰糖等中外名产列在一起,说明云南茶在三国时期已很有名。

三国魏.吴普《本草.菜部》记载“苦菜,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山陵道旁,三月三日采干。”益州是汉代云南昆明一带的地方,说明在汉代,云南是茶的主要产地。云南茶叶的商业栽培,据种种传说和推测,应是汉末孔明定南中之后,茶农尊孔明为茶祖,都说茶是孔明教种的。相传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即进入了滇南,到了勐海南糯山(也有传说是到了六大茶山之一的攸乐山),士兵因水土不服而生眼病,孔明义手杖插于山上,遂变为茶树,长出叶子,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以后南糯山(攸乐山)就叫孔明山。

唐.樊卓《蛮书》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是云南产茶见诸于史籍的最可靠的早期记载。银生城为现今云南西南部景洪、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地区。

宋代,普洱茶已成为全国名茶。南宋.李石《续传物志》亦有“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叙述。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说:“‘金齿百夷(傣族)’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茶叶成为最重要的商品。

明.谢肇制《滇略.卷三》载“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之成团。”这是“普茶”一名首次见诸文字。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推断,“普洱古属银生城,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茶马互市,有云南茶参加。从唐开始,直到明清。

云南茶叶到了清代达到了第一个鼎盛时期,阮福《普洱茶记》赞叹“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普洱茶成为皇室贵族的新宠,收藏品饮普洱茶是其身份地位的象征。《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产而资利赖者也,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利,可谓大钱粮矣,从而成为云南的一大经济支柱,产量达8万担。雍正7年(1729),在攸乐山设同知,统兵500,征收茶税,乾隆元年,改设思茅同知,普洱茶运销全国,清政府把普洱茶列为贡茶,年贡6.6万斤,由思茅厅采办。贡茶分为八个品种,指定上贡曼松茶。每年有数以千计的藏商来思普贩茶,印度、缅甸、锡兰、柬埔寨、安南外商往来茶区盛极一时。顺治18年,藏胞派邓几墨勒根赉方物求于北胜(永胜)州,互市茶马,10月开市,每年贸易茶5万担,普洱茶成了内地与藏胞友好交流的重要媒体,并成为藏胞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

鸦片战后,中国被列强侵占瓜分,国势衰微,印锡茶叶兴起,占领国际市场,国内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盘剥,有“普洱产茶颇为民害”之说,茶农弃茶,另谋生计,清末普洱茶降为5万担,1938年降为3万担。

清末,顺宁府太守琦嶙在凤山倡导种茶,民国初年景谷乡绅纪襄延在景谷倡导种茶,云南产茶地区有很大扩展,昆明、滇东北,茶叶均有发展,1937年全省茶叶总产量达19.6万担,创旧中国历史最高纪录,出口9224公担。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及蒋介石发动内战,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云南茶叶全面萎缩,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产量降到了5万担,商品量仅2万担。

新中国诞生后,云南茶叶获得了新生。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叶科研机构,到1958年止,全省茶园面积达到了46.6万亩,产茶18万担,但是发展的好势头被大跃进打乱了,因追求高指标,瞎指挥,强采重摘,茶树大受摧残,到文革开始的1966年,云南茶仍只有19万担。十年动乱期间,茶叶发展缓慢,文革结束的1976年,面积到了127万亩,而产量仅有32万担。

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茶园面积达240万亩,1998年产量达155万担,出口20多万担,创汇2250万美元,创造了云南茶史的最大辉煌,茶类由1950年的单一晒青发展到烘青绿茶、炒青绿茶、工夫红茶、ctc红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优茶、艺术品茶等。普洱茶也迎来了又一个辉煌时期。 普洱茶被国家质检总局于2008年5月13日以总局2008年第60号公告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国家标准也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08年8月5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08年第10号(总第123号)批准发布,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2012年五谷丰收普洱茶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五谷丰收普洱生茶、2012年五谷丰收普洱茶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关灯